> 文章列表 > “虚明自照靡心识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虚明自照靡心识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虚明自照靡心识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虚明自照靡心识”出自宋代释正觉的《六代祖师画像赞·三祖监智禅师》。

“虚明自照靡心识”全诗

《六代祖师画像赞·三祖监智禅师》

宋代 释正觉

道无拣择,宗非促延。

死生外著,清白家传。

觅罪性空,廓然大同。

妙尽亡能境,机回却借功。

虚明自照靡心识,明月灵犀夜魄通。

《六代祖师画像赞·三祖监智禅师》释正觉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六代祖师画像赞·三祖监智禅师》是宋代释正觉所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中文译文:

道无拣择,宗非促延。

死生外著,清白家传。

觅罪性空,廓然大同。

妙尽亡能境,机回却借功。

虚明自照靡心识,明月灵犀夜魄通。

诗意:

这首诗词描述了三祖监智禅师的境界和思想。诗中表达了以下几个主题:道不需要选择,宗教信仰不应该局限于一时一地;超越生死的境界,真正的家传是纯净无瑕的心灵;寻找罪恶的本性是空洞的,真正的境界是包容一切的大同世界;通过巧妙的行动,达到了完全自我放逐的境界;虚幻的明亮照耀自我,如同明月照亮黑暗之中的犀牛角,达到了心灵的通透。

赏析:

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禅宗思想的精髓。作者通过对道和宗教信仰的思考,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和个体的境界。诗中的\"道无拣择,宗非促延\"表明了道不分择,宗教信仰不应该被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。接着,\"死生外著,清白家传\"表达了超越生死的境界,真正的家传是纯净无瑕的心灵,而不是肉体的延续。

在诗词的后半部分,作者通过\"觅罪性空,廓然大同\"表达了对罪恶本性的探索,认为寻找罪恶的本性是空洞的,真正的境界是包容一切的大同世界。\"妙尽亡能境,机回却借功\"则表明了通过巧妙的行动,可以达到完全自我放逐的境界。

最后,\"虚明自照靡心识,明月灵犀夜魄通\"以形象的比喻展示了禅宗的领悟和境界。虚幻的明亮照耀自我,如同明月照亮黑暗之中的犀牛角,达到了心灵的通透。这一形象表达了禅宗追求的境界,即通过内心的觉悟和领悟,超越了表象和个体的限制,实现心灵的自由和通透。

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哲理,展示了禅宗思想的核心要义。通过对禅宗境界的描绘,诗词引导读者思考生死、道与宗教信仰、罪恶本性以及心灵的觉悟等问题,体现了禅宗追求真理和内心解脱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