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“道傍别妻子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道傍别妻子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道傍别妻子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道傍别妻子”出自元代陈秀民的《送强彦栗归吴》。

“道傍别妻子”全诗

《送强彦栗归吴》

元代 陈秀民

蓟门秋月白,城头夜啼乌。

城中良家子,半是南征夫。

或从张都护,或属李轻车。

道傍别妻子,泣下如迸珠。

自非英雄具,孰使祸乱除。

戎马暗中国,游子将何趋?君归慰父母,繄我独何如。

《送强彦栗归吴》陈秀民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送强彦栗归吴》是元代陈秀民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中文译文:

蓟门秋月白,

城头夜啼乌。

城中良家子,

半是南征夫。

或从张都护,

或属李轻车。

道傍别妻子,

泣下如迸珠。

自非英雄具,

孰使祸乱除。

戎马暗中国,

游子将何趋?

君归慰父母,

繄我独何如。

诗意:

这首诗词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。诗人描述了秋天蓟门下洁白的月光和城头上哭泣的乌鸦,以及城中良家子弟中有一半是南征的士兵。这些士兵或随从张都护,或隶属于李轻车。在离别的道路旁,妻子们泪如珠子般不停流淌。诗人表示,虽然这些士兵并非英雄,但他们为了消除祸乱而戎马奔波于国家之间,离乡背井的游子们将何去何从呢?他希望这位归来的士兵能够安慰自己的父母,而他自己却不知道将如何独自面对离别与思念。

赏析:

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和表达离别的思念之情,展现了士兵与家人之间的牵挂和无奈。蓟门秋夜的月光和哭泣的乌鸦,为诗词营造了一种阴郁而凄凉的氛围。城中的良家子弟被动地参与南征,他们的离别不仅带来痛苦和眼泪,更凸显了战乱时期家庭的分离与困境。

诗中的张都护和李轻车代表了士兵的身份,他们带领着这些离乡背井的年轻人远离家人,踏上危险的征途。诗人在描述妻子们的离别时,用泪下如迸珠来形容她们的伤心和痛苦,这种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她们内心的悲痛和无奈。

诗词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的独自离别之苦,他不知道自己将如何面对离别和思念,与士兵们相比他更加无助和孤单。整首诗以离别和思念为主题,通过描述具体的情景和情感,抒发了诗人对战乱时期家庭困境的思考和关切。